2007年5月22日 星期二

地球暖化的南極

科學家發現目前地球南極附近海域中的海冰似乎有逐年增加的趨勢,他們認為這是因為全球溫室效應氣體輻射不斷增加,使得大氣溫度變暖所造成的。這個探測結果,加上之前偵測到北極海中的海冰正在逐漸減少的現象,顯示地球兩極之間愈來愈不均衡的現象確實存在,且兩極間的不均衡現象正逐漸擴大,全球氣候變遷的過程可能會對地球不同地區產生不同的衝擊。相關論文發表在美國地質聯合會(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)的地球物理研究期刊(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)中。
   右圖是地球北極海冰減少的動態影像。北極海冰減少的現象,在過去三年間變化得最明顯。絕大部分的人們聽到氣候變遷,都會想到因全球暖化而使得冰河和北極海冰融化;然而,事實卻是:地球上的某部分,如北極的冰,確實是在融化、減少中,但南極的冰卻反其道而行地增加。
這些研究學者利用美國航太總署(NASA)繞行地球的衛星上裝置特殊微波感應相機(Special Sensor Microwave/Imager),可以測量海冰上的積雪深度(雪深,snow depth),然後將測量結果輸入他們的電腦模擬程式中。經由電腦模擬的結果,他們可以改善降水或降雪速率的預測。真實觀測資料加上電腦模擬,科學家利用新的研究方法可以得到兩極地區更穩定、更接近真實狀況的降水或降雪情形。
  兩極地區海冰覆蓋的面積,約相當於美國國土的大小,因此在遙遠的南北極邊疆地帶,其實對我們全球的氣溫和氣候都有非常深遠的影響。 科學家目前利用所謂的「大洋溫鹽環流(thermal haline (or saline) circulation)」理論來解釋兩極變化對全球的影響。透過熱鹽水環流的過程,海洋中的洋流會如同熱泵(熱唧筒)一般,在高緯度地區或是極區,海洋表層的水與極區的冷空氣接觸,使得水溫下降、水中的鹽分被釋出,水因而變重而下沈,向赤道地區流動;海洋表層的水因而由來自中低緯度地區較溫暖、較輕的水體補充。這樣就完成的水體的熱循環。

全球暖化跟冰河時期

科學家警告,人類活動可能會阻止冰河期的出現,因而將世界導引向無止盡的溫室效應。由二氧化碳等氣體所造成的全球暖化可能永遠改變地球的氣候型態,使得過往地球經歷冰期與間冰期的循環不復存在。目前仍然有科學家認為不需為當前的全球暖化擔憂,因為等到下一次的冰河期來到,地球溫度就會下降。這樣的想法在30多年前被提出,但是,根據最新的研究,這樣的想法似乎太過天真。當時,基於前2次間冰期持續時間皆為1萬年左右,氣象學家相信,目前已經持續超過1萬年的間冰期應該很快就會結束。然而,今日的狀況和過去有所不同。造成冰河期-間冰期循環的原因是,地球公轉軌道的緩慢與週期性的變化。和過去相比,現今公轉軌道的變化量要小得多。單單根據這點不同,科學家估計這次的間冰期可能長達7萬年。 此外,今日大氣層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約為過去間冰期的1.3倍,在未來200年之內,此含量還可能加倍。加計這項因子,間冰期可能長達10萬年。如果格陵蘭和南極的冰層大量融化,下一次的冰期可能永遠也不會來到。
參考資料 科學雜誌

2007年5月15日 星期二

地球暖化的現象

氣候變遷是地球暖化引起的現象。地球歷史上出現許多次暖化與冷卻的自然週期循環,「智人」的興起便可歸因於一萬一千多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的結束。然而科學家擔心的是人為全球暖化:人類將數十億年來埋藏在地底下、含碳量豐富的礦石提煉出來並燃燒使用,每年排放出數十億公噸的二氧化碳。二氧化碳是一種「溫室氣體」,它將太陽的熱能包覆在大氣層中,讓熱量無法散逸至外太空。因此地表溫度趨於暖化,破壞了地球微妙的氣候系統。氣候變遷是地球暖化引起的現象。地球歷史上出現許多次暖化與冷卻的自然週期循環,「智人」的興起便可歸因於一萬一千多年前最後一次冰河期的結束。然而科學家擔心的是人為全球暖化:人類將數十億年來埋藏在地底下、含碳量豐富的礦石提煉出來並燃燒使用,每年排放出數十億公噸的二氧化碳。二氧化碳是一種「溫室氣體」,它將太陽的熱能包覆在大氣層中,讓熱量無法散逸至外太空。因此地表溫度趨於暖化,破壞了地球微妙的氣候系統。

http://www.epochtimes.com/bt/5/7/5/n975597.htm

2007年5月8日 星期二

地球暖化後

地球暖化Warming of the Earth二零零一年七月 July 2001
美國和英國的科學家預測,一百年後,地球的溫度將會上升華氏四至七度,或甚至上升十度以上。
科學家估計,未來一百年,地球暖化程度,可低至兩度,或高至十度,比科學家在一九九五年做的估計為高;科學家是根据最新的二氧化硫(sulphur dioxide)和其他氣體的散發,及地球海洋循環(ocean circulation)、輻射(radiation)和碳貯藏量(carbon storage)的情況,而作出這個暖化的估計。
圖中所見,是科學家解釋他們的暖化程度估計的或然率圖表。

2007年4月10日 星期二

地球暖化後

生態危機-地球暖化與森林砍伐
進入二十一世紀後,全球生態系統最大的問題莫過於環境急劇惡化,其中又以全球暖化所引起的氣候異常,帶來風災水害不斷,土地沙漠化等問題最為嚴重。以下將剖析影響大自然生態最為嚴重的殺手-地球暖化與森林砍伐,以及澳洲當局對此生態危機如何因應之道。
何謂地球暖化? 是指全球氣溫受到溫室效應的影響而上升,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是由二氧化碳濃度增加所引起。二氧化碳會吸收太陽中的長波輻射,增加地球的溫度。如家中的門窗都關起來,而你在裡面呼吸時將吐出二氧化碳,隨著呼出量的增加,其濃度相對增加,地球就如同你的家,門窗就如同大片的森林與植物,在地球上的工廠、動物與交通工具(凡與人類活動有關的事情)都會排出二氧化碳,若是地球內的空氣欠缺循環,那麼你就會感覺到地球慢慢地變得「溫暖」了。
可能的形成原因十八世紀中葉,在工業革命之後,加速了人口成長。由於人口成長速度過快,在有限的地球資源中,人類為了繼續追尋經濟發展,而犧牲地球的天然資源。經過多年研究,形成地球暖化的原因如下:
(一)溫室效應與森林砍伐大量開採煤、石油和天然氣等化學燃料:大規模砍伐森林,取得耕地;在取得這些能源、資源的過程中,破壞了原本大自然所形成之微妙平衡,其中最重要的一環「氧的循環」受到了破壞,原本二氧化碳被植物利用後,再將新鮮的氧氣釋放回空氣中。
(二)空氣污染:人類的工業生產也會排出大量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,如水汽、一氧化碳、臭氧、甲烷、氮氧化物及氟氡碳化物等,主要以燃燒達成,因為燃燒會需要氧氣,並排放二氧化碳到空氣中,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,使得太陽中的長波輻射被吸收而造成溫室效應。
(三)可能造成的危害:學者專家預測,全球溫度的上升,將造成兩極氣溫增高,導致格陵蘭與南極冰帽融化,可能使得海平面上升0.2到1.4公尺左右,許多城市將因陸地變成茫茫大海而被淹沒,海岸線60公里以內約占全世界1/3的人口,將深受其害。中緯度地區可能因受到聖嬰現象而面臨旱災或沙塵暴的威脅,許多農業地區將不毛之地的沙漠。研究報告指出,全球所有的地區都會或多或少地遭受氣候變暖的不利影響。常鬧水荒的南方發展中國家地區將會遭遇更多的熱帶颱 風、乾旱和嚴重的沙漠化,農業產量下降,還可能出現飢荒和流行性疫病;更多如颶風、洪災及旱災等。
如何防止地球持續暖化:透過取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兩者的平衡,在不傷害環境的前提下,繼續滿足人類生存所需的開發,將可減緩地球暖化的發生。具體的做法有:1. 減少能源的浪費或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:隨手關燈或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等,將可有效節約能源,是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到的。 2. 植樹與造林,為地球開扇窗:阻止目前所有森林的濫墾濫伐,並執行有計畫的造林,大量種植樹木,以發揮其淨化大氣的功能。3.研發乾淨能源來取代:潔淨無污染的能源,如太陽能、地熱、風力、水力、潮汐及氫燃料等不需經由燃燒產生能源的方式,能有效避免二氧化碳的產生,另一方面又能充分利用資源。
http://tw.knowledge.yahoo.com/question/?qid=1106102507446